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战略科学家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战略科学家是科学研究领域的战略家,能够着眼国家长远利益,站在科学技术前沿,推动形成具有一定科学品质的战略思想和理论方法,并有效指导科学技术实践。新时代的战略科学家,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忠诚的爱国情怀,又要在科学研究领域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概括说,应具备五个特质。


前沿引领力


科学进步往往是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比如系统科学,先是有了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后来又出现超循环论、协同论、突变论,之后迭代升级到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在科学研究中,发现一套新的理论就意味着已经敲开了下一个理论进步之门。战略科学家要以非凡的远见卓识,捕捉到科学体系演化过程孕育的革命,然后深刻把握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将重大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人们都认识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中国已经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的战略科学家务必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作为引领方向的战略科学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有标志性科技成就。战略科学家应强化课题研究的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创新想象力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创新表现出来的都是在已有科学事实基础上的一个质性飞跃,它并不是对过去科学发现的简单梳理和归纳总结。科学家长期的研究积累是重要的,但更加需要创新的想象力作为重大科学发现的催化剂。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非常革命性的”光子概念、相对论以及对布朗运动的发展等成果一年之后,曾经明确表示忧虑、担心他再也不会恢复获得那些成果的创造冲动了。爱因斯坦对想象力有着无法撼动的信仰,并敢于让其在自己的脑海中驰骋,他说:“我思考的时候,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图像或是图形主动浮现在脑子里,可能是视觉化的,又或是更丰满一些的形象。”爱因斯坦所讲的“创造冲动”就是一种富于想象力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对战略科学家而言,强烈的创造冲动是推动创新和实现重大突破的意识前提,相反若只在既定的学术框架内“打转转”,则很难在国家科技创新主攻方向上找到突破口。战略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是发散的、逆向的和颠覆性的,具备常人无法练就的“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无”的功夫。当然,强调想象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天马行空、纵横恣意。战略科学家的想象力无论多么丰富,都要落脚到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趋向上,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科学预判和技术预见,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不断释放创新潜能,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跨界融合力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不同领域相互交叉融合,向整体论、一体化方向发展。集大成者,方得智慧。新时代的战略科学家一定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兼具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渗透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总之,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在这样背景下,新时代的战略科学家必须率先摆脱近代以来科学研究方法上受“还原论”的束缚,主动做“智者不夸其所长”的典范,不能因学问越做越深而知识面越来越窄。战略科学家要善于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其必备的本领。面向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新变化,战略科学家们要能在不同学科群之间推动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进而探索出在不同学科领域都相互印证的规律性认识。



务实执行力


科学研究是一项永恒探索的运动,成功的喜悦其实只是一刹之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在无穷的探索和无尽的思考中从事工作、经历生活。战略科学家对国家不可或缺的科技创新一定要担负起责任、负重前行,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倾注大量心血。今天提起钱学森,人们都习惯称之为钱老,敬重之心油然而生!“两弹一星”“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这些短语无一不印证了钱老作为战略科学家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无私奉献的一生。当年在没有充分的资料可查,没有现成模式可依的情况下,中国只用了10年时间成功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这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务实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执行力。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新时代的战略科学家要不怕困难、敢打硬仗,以一丝不苟的作风、脚踏实地推动研究工作,大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积极引领科学技术创新潮流。



人文涵养力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我不是物理学家,可能会是音乐家。我整体沉浸在音乐之中,把我的生命当成乐章。我生命中大部分欢乐都来自音乐。”对于爱因斯坦,音乐赋予他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人文涵养力的重要体现。但对于战略科学家而言,人文的内涵是宽广的,并不局限于诗词歌赋和艺术熏陶,其核心要义是超越本体的局限,从人类命运的角度思考世界和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老一辈战略科学家在骨髓的深处都有对国家的眷恋、对民族的深情,这是人文涵养力较高境界的体现。钱老提出过一个人类知识体系结构,其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最高端。20世纪80年代以后,钱老用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无时无处不以唯物辩证法原理指导科学研究。将科学与哲学充分结合起来,是许多伟大战略科学家人文涵养力的显著特征。当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因此,推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频共振,是新时代战略科学家人文涵养力的重要体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科技竞争赛道转换,我们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伟大的新时代呼呼更多战略科学家脱颖而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他山石中国经济专家,等你邀约!



他山石中国院士,等你邀约!


邀约中国经济专家和院士

线上直播/录播

欢迎扫码咨询



他山石智库(www.tashanshi.net)全球专家资源管理机构。植根于中国市场,链接全球诺贝尔奖、顶尖前沿科技、经济金融、创新创业领域专家。创始团队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麻省理工、财新传媒,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投资。

 

五年来,他山石与2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及全球1000余位商界领袖、科学家、名校教授、畅销书作者建立合作,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大健康、新零售、经济金融、文化创意等50多个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产业领域。


他山石智库CEO李大巍(daweili@mit.edu)麻省理工访问学者、中央电视台CGTN评论员,出版《对话最强大脑:精英眼中的未来世界》及《中国经济的未来:10位诺奖经济学家建言中国经济》。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新书选购页面!